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党建之窗 >> 理论学习 >> 正文



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资料2022年秋季学期第8期
日期: 2022-12-19      信息来源: 审核:基础医学院      点击数:

 

 

说明: 240509-14061P9112713

 

 

 

 

 

 

 

 

 

 

 


雅职院党委宣传统战部

20221216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6

 

1.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P2

2.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

——P7

3.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P27

4. 以“三个务必”的清醒,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P32

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思想纵横)

——P36

6.高职院校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P38

7.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P42

 

 

 

在党的十九届七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20221012日)

习近平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达到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明确方向、鼓舞斗志的目的。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听取和讨论了中央政治局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讨论并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将这3份文件提请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审查和审议。全会为召开党的二十大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我们要认真领会和切实贯彻全会精神,共同把党的二十大开好。

下面,我代表中央政治局讲几点意见。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将审查党的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审查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审议《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党的二十大,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寄予厚望,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开好党的二十大,是我们的共同政治责任。我们要依靠全体代表,依靠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把党的二十大开成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

第一,做好党的二十大报告审查工作。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广泛征求意见,集中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这次全会又对报告稿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文件。报告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党的二十大主题,回顾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在党的二十大上,我们要引导全体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入学习领会,认真参加讨论,全面把握报告稿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使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一个凝聚全党智慧、反映人民意愿、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在国际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

第二,做好中央纪委工作报告审查工作。关于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稿,这次全会前广泛征求了意见,全会期间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作了修改。工作报告稿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探索和重要成效,宣示了党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揭示了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重大意义。在党的二十大上,我们要引导全体代表把工作报告审查好,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增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的信心,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定不移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第三,做好党章修正案审议工作。经过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和建议,又经过这次全会认真讨论和修改,党章修正案稿体现了全党意志,体现了党的十九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党章修正案提请党的二十大审议时,我们要引导全体代表深刻领会党中央确定的修改党章工作原则,保持党章整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内容,可改可不改的不改,不成熟的意见不改,并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些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适当体现到党章修正案中,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第四,做好两委选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的二十大的一项重大任务。选出一个好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有效地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至关重要。关于党的二十届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的产生过程,我在这次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已经向同志们作了说明。这个名单,是在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全面深入进行考察、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人选集中了各地区各部门、各条战线、各个行业党的执政骨干和优秀代表,素质优良、分布均衡、结构合理,符合党中央要求和干部群众期待,符合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际。党的二十届两委候选人预备人选建议名单将提请党的二十大主席团审议、全体代表酝酿和选举。希望大家全面理解党中央关于两委人选方案的总体考虑,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正确对待组织安排,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组织纪律,认真做好两委人选酝酿和选举工作。

这次会议,是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的最后一次会议。5年来,中央委员会的同志们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志们大力支持和真诚帮助中央政治局工作,我们共同走过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付出了极为艰辛、极为艰苦的努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在这里,我代表中央政治局,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要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将进入中央委员会,在座的部分同志将要退下来。这是党的事业继往开来的要求,也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即将退下来的同志,长期以来为党和人民辛勤工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向这些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9600多万名党员、49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大党,肩负着团结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党大国,既是我们办大事、建伟业的优势,也使我们治党治国面对很多独有难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我们的党员、干部,不论在职还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场合,都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都要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都要始终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所有共产党员都要牢记国之大者,永远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党奉献,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员意识,正确行使党员权利,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坚定维护党的形象,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涵养廉洁自律的道德修为,始终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不断锤炼意志力、坚忍力、自制力,永远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所有共产党员都要保持战略清醒,增强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提高斗争本领,勇于迎击任何狂风暴雨、战胜任何惊涛骇浪,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止。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为确保党的二十大成功召开,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高效做好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努力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要努力克服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抓好各类风险防控,抓好安全生产,抓好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保持人心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坚持就是胜利,要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克服麻痹思想,抓紧抓实疫情防控重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
来源:四川日报  时间:2022129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中共四川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体会议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统揽新时代治蜀兴川全局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要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自觉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新时代治蜀兴川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举世瞩目、彪炳史册,根本在于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二十大鲜明强调“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将“两个维护”郑重写入党章,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同志继续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拥护、信赖和爱戴。必须自觉做“两个确立”的忠诚拥护者、“两个维护”的坚定践行者,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四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二)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必须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切实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为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思想引领。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党的二十大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四川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篇章,推进我省现代化建设是经济大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是西部内陆省份走向开放前沿、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过程,是多民族人口大省增进团结和谐、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是文化底蕴深厚省份绽放多彩人文之韵、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过程,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省份筑牢生态屏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是多重治理难题交织省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高效能治理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必须立足省情实际,坚定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勇毅前行,努力在新征程上担当作为、走在前列。

(四)深入贯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部署。党的二十大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进民生福祉、推动绿色发展、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作出战略部署。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牢四川现代化阶段性特征,丰富完善治蜀兴川的思路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五)落实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要求。党的二十大深刻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强调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对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系统部署,体现了我们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清醒和坚定。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多次来川视察指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是20226月再次亲临四川考察,强调要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深刻阐明四川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地位,科学指明四川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总体要求和着力重点、价值取向和策略方法,为新时代治蜀兴川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起来,一体学习、一体贯彻、一体落实,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二、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是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总目标总任务。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同时多项国家重大战略在川叠加,现代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将四川现代化建设放在“两个大局”下审视,放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把握,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推进未来发展。

(六)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愿景。到二〇三五年,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对外开放新优势明显增强;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四川、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社会保持长期稳定;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建成新时代文化强省;全面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基本建成美丽四川;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对标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坚持“讲政治、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工作总思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把四川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努力实现以下奋斗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提升,财政收入稳步较快增长,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稳步提高,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更高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稳中有升,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壮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幅高于全国,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持续擦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持续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广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渐丰富,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四川建设成效显著,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发展,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更高水平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建设不断深化。

(七)担当服务国家全局的时代使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担当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发挥院所高校众多、科教人才资源富集优势,打造科技力量建设重要支撑地;担当维护国家经济和产业安全的时代使命,发挥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门类齐全和市场腹地广阔优势,形成先进制造完整产业链重要集聚地;担当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时代使命,发挥粮油大省、生猪大省、能源资源大省优势,建强重要物资供应保障地;担当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时代使命,发挥生态本底良好优势,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功能重要承载地;担当助推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时代使命,发挥南向西向开放门户优势,构筑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基地;担当服务国家治边稳藏的时代使命,发挥连接西藏和沟通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巩固实现稳藏安康的战略要地。

(八)突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牵引。深刻把握党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重大部署的战略考量,突出双城引领,强化双圈互动,推进两翼协同,加快中部崛起,推动战略实施全面提速、整体成势。聚力抓好川渝合作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有效路径,加快建设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川渝高竹新区等毗邻合作平台,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九)明确“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总抓手。聚焦解决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着力推进四化同步,坚持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推进城乡融合,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布局、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推进五区共兴,坚持成都极核引领、都市圈带动、增长极支撑,高水平推动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加大先发带后发、先富帮后富力度,促进优势区域更好发展、生态功能区更好保护、后发潜力区加快追赶。要坚持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每年集中力量办几件关乎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推动“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全面落地见效。

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

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努力实现产业体系优、市场机制活、协调发展好、开放程度深,推动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全面跃升。

(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工业当先、制造为重,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产业基础再造,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质量强省、航空航天强省。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倍增计划,促进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化工、食品轻纺、医药健康等产业提质倍增,壮大动力电池、晶硅光伏等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促进建筑业转型发展,建设建筑强省。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计划,加快重点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开展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五年行动,培育一批国家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珠峰攀登”“贡嘎培优”计划,建设优秀企业家队伍,培育世界一流企业,打造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四川制造”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美誉度。

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实施服务业赋能融合计划,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服务业强省。加快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培育消费新场景,打造“蜀里安逸”消费品牌,建设国际消费目的地。

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建设网络强省、数字四川。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四川),发挥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作用,打造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建成“东数西算”战略支点,促进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加快突破数字核心技术,推动核心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加强数字区域合作,建好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大数据产业基地,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数字赋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十一)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坚持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以区域发展布局统筹项目、资源、人才等生产力布局,推动全省区域布局整体优化、功能体系整体完善、发展能级整体提升,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建强现代化成都都市圈。支持成都全面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做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建设全国重要经济中心、科技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国际门户枢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中国西部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支持德阳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强市、眉山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和成渝地区新能源新材料制造基地、资阳建设成都都市圈现代化产业新城和成渝地区中部崛起示范区,加快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高能级产业生态圈和公共服务均衡共享优质生活圈。

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坚持多中心、组团式发展,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支持绵阳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区,加快建成川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宜宾建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和南向开放枢纽门户、泸州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区域医药健康中心,共建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组团建设川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南充建设嘉陵江绿色生态经济带示范市和区域综合交通物流枢纽、达州建设万达开天然气锂钾综合利用集聚区和东出北上国际陆港枢纽,组团培育川东北省域经济副中心。支持乐山建设中国绿色硅谷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强化重要节点支撑功能。发挥各地资源禀赋、生态人文、特色产业等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新兴增长极。支持雅安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遂宁建设成渝中部现代化建设示范市和锂电之都。支持自贡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和川南渝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内江建设成渝发展主轴产业强市和区域物流枢纽,推动内自同城化发展。支持广安跨省域深度融合发展和高水平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元建设成渝地区北向重要门户枢纽和大蜀道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巴中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市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支持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和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凉山建设脱贫地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和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共建“天府第二粮仓”、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推动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支持阿坝、甘孜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支持“三州一市”共建全国重要清洁能源基地。

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更加注重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推动圈内外协同发展,提高全域协调发展水平。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势产业培育、特色资源开发、公共服务保障、生态价值转化等领域,研究制定差别化支持政策,着力增强欠发达地区“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扎实抓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

(十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加快建成农业强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统筹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全国种业强市、农业科技高地。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高水平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做优“川字号”农产品品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县域富民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构建常态化监测帮扶、脱贫群众持续增收和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村)支持体系。以片区为单元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增强中心镇(村)辐射带动作用。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提升,推进乡村水务试点县建设,加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利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推动供销合作社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十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中心城市引领、节点城市支撑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实施城市更新和新型城市建设工程,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先行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提升省级新区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深化百镇建设行动,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培育全国百强县(市)、区,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推进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改革。

(十四)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以交通强省建设为引领,打造国家综合立体交通极。加快川藏铁路、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渝昆高铁、汉巴南铁路等建设,改造升级成都至隆昌铁路、隆黄铁路、广巴达铁路等货运通道,推进宜攀高速公路、成渝和成南高速公路扩容等重大项目,做好交通干线规划建设前期工作。推进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加强长江、嘉陵江航道整治提升和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提质改造,提升与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管理水平,统筹支线机场、通用机场、货运机场建设发展,合力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推动“金通工程”全域覆盖,深化“交邮合作”,促进“快递进村”。加快现代水网建设,构建“五纵五横”主水网骨架,突出抓好引大济岷“一号工程”,推进安宁河流域、涪江右岸、川东北渝东北水资源配置,实施长征渠、毗河二期、向家坝、亭子口等重大水利工程,推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现代化改造和小微水利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促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强化能源安全保供能力建设。坚持适度超前规划布局,统筹“产供储销”全链条协同发力,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水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打造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统筹推进“三江”水电开发,支持资源就地转化利用,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强化能源电力保障备份,加快电网主网架提档升级,构建互联互济坚强智能电网。实施一批燃气发电、清洁燃煤发电、抽水蓄能、储能设施等重大项目,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增强水火互补、区域互济、顶峰兜底能力。

(十五)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加快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实施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开展美丽四川建设试点。

(十六)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打好重点领域改革攻坚战,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跨省通办”。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持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开展民营企业雁阵培育五年行动计划,推进县域民营经济改革试点,优化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环境。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政府资源配置体系,加强机关运行保障管理。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畅通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中欧班列(成渝)、中老班列运营效能,深度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大市场,构建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实施开放平台提能工程,开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领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赋能提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行动,增强中国—欧洲中心发展能级。创建天府国际机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提升机场、港口等口岸能级。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四川),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设贸易强省。拓展外国来川设领和国际友城交往,打造“金熊猫”对外传播品牌,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扩大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展会国际影响力,开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招引专项行动,推动“双向投资”提质增效。深化川港澳台合作,加强浙川东西部协作。

四、强化现代化建设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撑

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

(十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三名工程”“双高计划”建设,支持建设区域职业教育中心。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深化“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加大“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提升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动民族地区教育提质增效。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发展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建设学习型社会,打造书香天府。

(十八)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和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高质量发展。加强成渝绵协同创新,建设成渝中线科创走廊。高水平建设天府实验室,推进在川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中试基地。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和中试熟化平台,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高质量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主动服务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打造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策源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健全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税费支持政策。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健全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管理运行机制。加强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

(十九)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增强在全国人才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加快构建全省人才发展雁阵格局,深化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人才集聚高地。优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统筹实施战略科学家和院士后备人才培养专项,引进培养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紧扣重点领域需求分类实施人才专项,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天府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入实施重大人才计划,拓展省校(院、企)合作,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开展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推进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

五、以共同富裕为导向加快民生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川人民,持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建设共同富裕美好四川。

(二十)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更合理分配。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构建便捷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和全方位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加强脱贫人口、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建立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转化知识、技术等要素的经济价值。探索第三次分配的有效路径,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实施中等收入群体递增计划,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二十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建设卫生健康强省。高标准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实施中医药强省建设行动,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构建高效协同的分级诊疗体系。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重大疫情、地方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优化孤寡老人服务,建立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加强军人军属荣誉激励和权益保障,做好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工作。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二十二)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脉赓续工程,挖掘三苏文化等价值内涵,健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快建设社科强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开展“德耀巴蜀”活动,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推进移风易俗。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加强重大题材文艺创作,做大做强影视和出版产业,振兴川剧和曲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发展智慧广电,建设视听四川。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文化设施补短板提品质。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强文化核心领域产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深化天府旅游名县名牌建设,推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打造名扬天下、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设新时代体育强省。培育文化英才和体育健将。

六、加快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健全省域现代治理体系,以高效能治理保障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

(二十三)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好港澳台侨工作。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完善基层直接民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二十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四川。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地方立法,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完善基层综合执法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执法标准化建设,健全行政执法协调监督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落实司法责任制,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天府中央法务区。

(二十五)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统筹协调和责任落实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基层力量、基础要素、基本能力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向“深耕善治”转型。统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挥德治教化作用,营造见义勇为社会氛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网络理政,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

(二十六)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助推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做好新时代双拥工作。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统筹涉藏州县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经济金融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压实各级风险防控责任。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加强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提升地震气象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和安全生产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及新领域新业态安全监管,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快建成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省级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提高科学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

七、持之以恒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努力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二十七)全面系统整体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健全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完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健全落实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贯彻民主集中制,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化政治巡视巡察,建立政治生态监测评价预警机制,持续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二十八)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计划,推进思想领航工程,做亮“理响巴蜀”品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好用活红色资源,常态化长效化抓好党史学习教育,建设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展览馆、四川革命军事馆,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完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示范作用,巩固县级党校分类建设成果,用好全国党性教育干部学院平台,推动党的思想建设全面加强。

(二十九)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全面过硬党组织。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培养选拔堪当新时代治蜀兴川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深入实施年轻干部红色薪火工程,重视培养和用好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强化干部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健全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政策措施,完善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大力抓党建促改革发展、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提高机关党建质量,推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有形有效有态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和改进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激励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十)深入推进正风肃纪反腐。坚持严的基调,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确保党的各项纪律全面从严。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持续用力为基层减负。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推动密切联系群众和为群众办实事常态化。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促进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坚决查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坚决防止领导干部成为利益集团和权势团体的代言人、代理人,坚决治理政商勾连破坏政治生态和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深化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的腐败,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强化基层监督,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

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凝心聚力、奋勇争先,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依靠团结奋斗开创治蜀兴川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四川力量!

 

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

来源:雅安日报  时间:20221212

中国共产党雅安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221212日在雅安举行。

出席全会的有,市委委员37人,候补市委委员11人。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市第五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市委书记李酌作了讲话。

全会主要任务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指引和谋划推动雅安现代化建设,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为总任务,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定位,以“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为总抓手,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新篇章。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李酌代表市委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和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雅安现代化建设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雅安发展新篇章》的主题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雅安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新篇章的决定》和《中共雅安市委关于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高质量推进“6·1”“9·5”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

全会指出,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深刻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精辟概括了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了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制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必将引领和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全会指出,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是在全省上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时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四川篇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四川发展新篇章的决定》,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四川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遵循。全会明确支持雅安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对于雅安在更高战略维度、更广空间尺度,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提升经济发展能级,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全市上下必须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省委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把党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

全会充分肯定市委常委会的工作。一致认为,市委五届一次全会以来,雅安走过了一段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既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又面对战震情、战疫情、战旱情等重大考验,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市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和对“6·1”“9·5”两次地震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上下,以拼的勇气、拼的劲头、拼的状态,攻坚克难、大干快上,一仗接着一仗打,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城乡建设加快推进,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会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是雅安发展的总任务。必须持续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三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雅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战略位势三大突出优势。推进雅安现代化建设,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锚定“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总定位,把加快建设“三个高地”、大力发展“四大经济”、奋力推进“三城三示范”贯穿雅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雅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性特征,抢抓机遇、放大优势,站位全局、勇担重任,立足实际、锚定目标,扎扎实实把雅安现代化向前推进。

全会指出,要以“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为总抓手,统揽雅安现代化建设全局。坚持一区一地引领,打造雅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源和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重要功能板块。高水平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将其作为雅安融入国家战略的高能级开放平台,优化试验区空间布局,强化重要功能协作,探索建立与试验区相适应的机制,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建成国家级试验区;高标准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深度挖掘大熊猫文化内涵,持续增强“熊猫看雅安”品牌影响力,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品质,重振雅安文旅雄风、重塑雅安文旅形象。坚持四化同步推进,以新型工业化主导、信息化引领、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固本,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坚持雅州新区示范,持续抓好雅州新区建设“头号工程”,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创新发展方面先行示范,带动雅安绿色发展、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全会指出,要聚焦促一方发展、惠一方民生、保一方平安,抓牢雅安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现代化开放发展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持续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在“两个中心”建设、生态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推动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打造好五宜幸福地。健全治理体系提高治理效能,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城乡基层治理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雅安法治雅安。

全会指出,雅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建新路”发源地,高质量推进“6·1”“9·5”两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深切关怀,承载着灾区群众的殷切期盼,事关雅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重大责任。必须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把“6·1”芦山地震灾区打造成为践行重建新路推动发展振兴的样板,着力打造防灾减灾避险重建的样板、基础设施恢复提升的样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重建机制创新优化的样板;加快把“9·5”泸定地震灾区打造成为新时代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统揽灾后恢复重建,聚力成为文旅产业重建的典范、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典范、自然灾害易发地安全发展的典范、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全会指出,要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领导雅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压实从严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切实守护雅安政治生态“绿水青山”。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建设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实干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建强全面过硬基层党组织,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续正风肃纪反腐,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为雅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全会强调,贯彻落实好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省委、市委全会精神结合起来,重点要把握好雅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愿景,把握好雅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抓手,把握好雅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安排,坚定不移抓好执行、推动落实。要全力做好当前工作,确保今年圆满收官。要认真谋划明年工作,聚力开展“比作风、赛实绩、争先进、创一流”的“工作提升年”行动,确保雅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全会号召,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担当作为、拼搏实干,为在新征程上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以“三个务必”的清醒,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2121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三个务必”告诫全党,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这与19493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两个务必”形成历史呼应。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体现了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时遵循的宗旨、坚守的作风和发扬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深层次折射出来的是国家的发展阶段的变化、内外环境特点的变化,党的历史方位的变化,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因此在内涵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拓展新提升。“三个务必”内在地包含了“两个务必”的基点,同时又突破了“两个务必”的重点,这是“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有“不变”,那就是党善于及时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没有变,党加强自我革命的勇气决心没有变,党心中有民心中有戒的纪律要求没有变,这又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政治追求恒定久远。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其内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其思想既观照过去又着眼未来。“三个务必”对“两个务必”思想的丰富发展,是对党百年奋斗历程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全党同志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担负新时代使命任务的政治警醒,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担当、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必将对加强党的建设产生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刻领会“三个务必”,既要在理论上搞清楚它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涵、逻辑关系、价值意蕴;更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牢记“三个务必”,以“三个务必”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首先,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对我们党必须永葆党的政治本色的政治警醒。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用百年奋斗历程的伟大实践验证了的科学真理,也必将始终成为全党矢志不渝为之奋斗的价值追求。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我们依然要清醒地看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人民对党和国家依然有许多新期待,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然需要不断增强,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为民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为我们党长期执政、稳定执政创造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基础。

其次,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同志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这是对我们党必须始终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担负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政治警醒。我们党发扬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经过一百多年的伟大斗争和艰苦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满怀自信,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伟大复兴。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摆在我们面前还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难爬的雪山草地,难攻的娄山关腊子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还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困难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不可能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全党同志必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成绩面前不骄傲自满,困难面前不丧失斗志,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与韧劲,一棒接着一棒跑,一代接着一代干,续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辉煌。

最后,新时代新征程,全党同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对我们党必须随时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的政治警醒。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制权,我们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我们在与霸权的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和外部条件。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已经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为此,全党同志必须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保持清醒认识,对资本主义的本性保持清醒认识,对危害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的各种风险保持清醒认识,对伟大斗争的新特点保持清醒认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坚持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时刻准备应对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以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的志气、骨气、底气,坚决与困难作斗争,与邪恶作斗争,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思想纵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2121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实践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在先进政党领导下,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立场、方向、原则、道路等根本性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着力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历史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符合中国实际、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一定能够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

 

高职院校如何上好“大思政课”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时间:20221114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时代呼唤、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输出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任务,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引领方向、提质增效,在善用“大思政课”做好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正确导向、完善教育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坚持“教学相长”导向

教师深刻领悟“教什么”“怎么教”。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想清楚“教什么”的问题。教师既要有教书育人的职业操守,更要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既要重成才,更要重成人。教师要把专业课、通识课、公共课、实践课通通作为隐性的“大思政课”,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深耕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积极推动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也要弄明白“怎么教”的问题。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大思政课”教育方式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自然、恰当、准确地融入思政元素,切忌生搬硬套、画蛇添足、饾饤堆砌,讲理想时就把理想照进现实,讲理论时就将理论联系实际,讲业务时就让业务融入案例。教师只有深刻领悟“教什么”“怎么教”,才能切实推动“大思政课”有情有景、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学生真正能够“听得懂”“学得进”。当代高职学生多为“00后”青年,个性独立、思维活跃、朝气蓬勃,相较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学生有着更为鲜明的职业性与实践性,虽然他们学术需求相对较低,但就业意识更为强烈,需要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的“大思政课”。学生听得懂的“大思政课”是有意思的“大思政课”。学生在哪里,“大思政课”就应该上到哪里。要主动抢占网络思政教育前沿阵地,以有趣的栏目吸引人、以鲜活的内容感召人、以向上向善的力量影响人,才能培育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学生学得进的“大思政课”是有意义的“大思政课”。学习宣传工匠精神尤其需要真实工作环境和具体工作岗位来浸润涵养,继而帮助学生通过“身边人”“身边事”提前了解工作、感知社会、学会生活,让“小故事”汇聚成“大道理”,把工匠精神映入学生眼里、刻进学生心里。

完善“三全育人”体系

全员育人,壮大“大思政课”主力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产、教、校、企无形中又为高职院校上好“大思政课”提供了平台、资源等育人优势,这一优势有利于将校内外多元育人主体统一起来,形成以校内教职人员为主,校外合作企业、行业人员为辅的全员育人“主力军”。校内着力打造“五支育人队伍”,即政治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的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理论素养高、引导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业务素质高、职业精神好的专业课教师队伍,思想素质高、沟通能力强的辅导员队伍,以及道德品质好、服务意识强的后勤保障队伍,构筑起全员育人的中坚力量。校外重点建设企业导师队伍,促进企业导师和高职院校统一育人标准,在实践教学、技能实操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共同举起立德树人的教育旗帜。

全过程育人,赋能“大思政课”主渠道。遵循高职人才培养规律、思政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学校教育教学不同阶段的实际,强化“大思政课”教育的顶层设计,畅通全过程、递进式育人的“主渠道”。新生入学阶段,策划讲好“开学第一课”,通过开学典礼、入学班会、军训、学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职业理想,立下报国之志;校内学习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植入”政治素养、公民素养、职业素养等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明确职业伦理,树立责任意识,牢记“国之大者”;校外实习阶段,通过行业企业先进典型、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的示范带动,引导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更好就业创业,积极奉献社会。

全方位育人,筑牢“大思政课”主阵地。高职院校上好“大思政课”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是全方位育人的“主阵地”。专业教育层面,深入挖掘不同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定制不同的课程思政方案。如工学类专业要更加注重质量意识,专业专注、精益求精,培养助推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商学类专业要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商业素养,精准精确、高质高效,培育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教育层面,在校企合作中深化校企文化互动,加快建设并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寓教于技、寓德于课,甄别、发扬企业文化中的有益教育因子助力高职人才培养;在实践活动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并借助这一广泛的思政教育元素在高职学生心里播下“技能强国”的种子。如重庆地区高职院校结合办学特色,深耕红岩精神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打造红色研学品牌,便是有益尝试。

优化“多维评价”标准

着力供给侧,推进多主体评价。结合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推动形成“第三方专家评价+企业导师评价+思政课教师评价+辅导员(班主任)评价+社会服务组织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格局,全方位评价学校“大思政课”教育实施成效。专家从课程内容、教学艺术、教学成效等方面,对学校“大思政课”教育进行整体评价;企业从学生的技术技能掌握情况,以及工匠精神能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从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思政教育是否真正深入学生头脑、内心进行评价;辅导员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认知、情感、价值观进行评价;社会服务组织从学生是否乐于参加社会服务,以及在社会服务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心、精气神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紧盯需求侧,推进全流程评价。“大思政课”教育的成效,在于能否引导学生用思想政治理论讲清国情世情、分析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是评价的关键。要推动实施“课前+课中+课后”的全流程评价体系,在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成果、期末考核等教学评价中强化价值引领,通过技能学习考察职业素养,通过知识学习考察理论素养,通过思政教育综合评价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情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以及工匠精神形成情况。通过学生的成长值、获得感、满意度,考量“大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两个结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来源:《红旗文稿》   时间:202212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质,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科学规律,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遵循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指引。

  一、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大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同时,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学说。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根本在于坚持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实践昭示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之射中国之,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大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和原创性理论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客观规律、能够切实指导中国实践的创新成果。比如,提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共同体理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提出强国必须强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安全理论;提出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党和国家的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破解时代之问的典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展现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比如,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天下观;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提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促使中华文明持续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既是贯穿体现两个结合的集大成者,也是科学运用两个结合的理论产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二、在扎根中国实际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于实践才能展现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不断发展的科学学说。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实际运动紧密结合,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实践品格激发了马克思主义的创造力,它不仅致力于科学的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的改变世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鲜明基因和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革命与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判断新时代中国实际得出的科学结论。我们党正是从这一实际出发,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理论依据而言,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坚信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必然经历若干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主义不仅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而且是需要划分为不同历史阶段的过程。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止境,每个历史阶段新的实践都赋予结合新的要求,都促进结合的深化发展。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

  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着眼解决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要永立时代潮头、把握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三、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这是我们民族的,丢了这个,就没有了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比如,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比如,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再比如,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由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写就的,中国的问题由中国人民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自己解答。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Copyright 2014 yazy.edu.c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青年路1号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2560   传真:0835-2223773
   备案序号:蜀ICP备05017911号
雅公网安备 511801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