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诱因有哪些?日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在国际上首次发布了中国人过敏性休克的诱因排序,食物成了诱发国人过敏性休克的首要原因。
在不同地区,过敏性休克的诱因存在显著差异——在美国,花生位列诱因之首,日韩为荞麦、小麦,新加坡则是燕窝。协和医院的这项历时15年的研究,颠覆了此前对于国人过敏性休克诱因的种种猜测,绘出了中国特有的致敏食物谱。
该项研究发表于《亚洲临床免疫与变态反应杂志》上。
小麦制品成国人过敏性休克“主凶”
多数人可能并没有意识到,看似问题不大的过敏,可能会在顷刻间夺人性命。过敏性休克,正是这样一种可危及生命的全身多系统速发变态反应。它就像潜伏在人们身边的“刺客”,接触过敏原后,患者可在几分钟之内,从轻微的皮肤症状,迅速发展成血管性水肿、血压下降、心律失常、意识丧失、休克甚至死亡。
作为全国过敏性疾病诊疗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从2000年-2014年接诊的逾千例过敏性休克患者中,按一定标准筛选出907例纳入研究。研究发现:食物诱因占77%,药物占7%,昆虫占0.6%,其余为不明原因的“特发性”休克。
在对诱发过敏性休克的食物清单进行梳理后,研究人员发现,小麦成了最大“元凶”,占总诱因的37%;水果和蔬菜占20%,位列第二;随后是豆类和花生、坚果和种子。其中,最常见的致敏水果和坚果分别为桃子和腰果。
研究人员还将907个病例按年龄段分组,发现68%的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在18-50岁。此外,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生过敏性休克的首因不同——在0-3岁的婴幼儿中,62%的首因为牛奶;4-9岁的儿童,59%的首因为水果蔬菜。
值得注意的是,在10岁之后的青少年及成人组中,小麦诱发的过敏性休克跃升至首位,且随年龄增长占比不断攀升。
专家推测,国内缺少“免面筋”的小麦制品及国人遗传易感性,或是中国小麦诱发休克比例偏高的原因。日常生活中,面筋蛋白主要存在于小麦、大麦和燕麦的面粉中,麸质过敏症患者对其十分敏感。
药物诱发过敏性休克为“小众”
据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介绍,诱发过敏性休克的致敏药物分析,也是本研究的一大亮点。
在此次的研究人群中,由药物诱发的过敏性休克,排在第一位的是中药,占37%,其中,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最为常见。抗生素、解热镇痛类药物位列第二、三位。
注射液可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别是静脉注射,药液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出现过敏反应的几率也比口服、外用等方式高。
值得庆幸的是,只要积极防范,大多数的过敏性休克都是可以避免的。不过,尹佳团队的研究显示,在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方面,70%的患者在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急诊处理时,使用糖皮质激素,仅有25%使用肾上腺素。而在美国,肾上腺素的使用率高达79%。
“目前国内医生对过敏性休克认识不足,特别需要对医生、患者以及家属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对肾上腺素在过敏性休克治疗中重要性的认识。”尹佳说。
在急救中,正确使用肾上腺素的方法是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可以在短时间内收缩全身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回心血容量,迅速提升血压。“掌握肾上腺素肌肉注射方法,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家人一命。”尹佳说。